ProductTank Taipei #10 - 敏捷轉型:找到團隊的敏捷之道



張士杰 Gogolook 資深產品經理
以 PM 角度來看轉型 Agile 的歷程,與那些踩過的坑

開會晚了遲到些覺得懊惱,聽 Sharon 說才剛開場,錯過不多,坐下時正聽到士杰講述團隊由 Kanban 轉型到 Scrum 的困境,原本插單開發的任務追蹤導向專案做法,無法加入時間軸的概念,對團隊成員來說無緊迫感或目標性,且僅透過看板任務追蹤,無法看到願景、設計故事的全貌,導致團隊目標喪失。

從 Task 到 User story

User story 用以溝通使用者價值/商業價值,以及驗收標準。在討論跟選擇 Story 時,著重使用者的問題解決,而非僅僅專注在技術細節或功能上。要謹記使用者的目的是什麼?他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而拆解跟執行 Story 時,根據目的,討論有效率且有效的做法,盡快到達目的的節點,若僅需要 task 1,就要省去不必要的 task 2。且在定義 user story 時要謹慎,以產品核心價值為導向,環繞策略設計 story,而非漫天發想,會造成產品定位不清,且設計定位不明的後果。

進一步定義產品策略:
  1. Why - 商業價值為何?
  2. Who - 誰可以協助完成此商業價值?
  3. How - 有如何完成這個商業價值?
  4. What - 這些步驟要用什麼方法執行/完成?
透過此架構,可以讓 user story 對應到實際的目標,「以終為始」,每個 sprint 透過 impact map 驅動。而每一季都與 stakeholder 溝通目標,並與團隊一起打造 impact mapping,排出任務目標的優先順序,找出對目標效益大、成本小的任務,並釐清哪些角色可以幫助專案?哪些角色會阻撓專案並進而排除?讓團隊清楚專案與產品脈絡。
Impact map makes your product assumptions visible (and testable). 
每個 sprint 需要透過檢驗,若找到目標達成率較高的 sprint,就要果斷確認投入方向,以取得最大效益的成果。在 Gogolook,開發流程的轉型花費了兩年,但確保團隊慢慢進步,往目標邁進。
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勞,去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透過思考全局的路線圖,訂定目標與進攻策略,找到最容易成功的路!並妥善安排 Release plan,根據 impact map 路徑的優先順序往回逆推,先考量最有效益的 story,再排序發布時間點,同時審視既有資源。

定義不同類型的 Story,有效運用有限時間與資源:
  • Product - 規格明確,直接 impact 結果,直接投入
  • Infra - 產品基礎設施,是未來投資
  • Bug - 明顯錯誤,需要修復
  • Study - 有價值,但不明確,需使用有效方法驗證
    • A/B testing
    • User research / Interview / Kano
    • POC (Proof of Concept), 技術可行性驗證

向上管理軟實力

  • 主動溝通目標與產品路線圖,而非上對下接單
  • 主動溝通下一個 sprint 的優先順序,而非討論何時做完
  • 要插單,先比較價值定義

有效溝通軟技能

  • 有效率的開會
  • 清楚的文件和 spec 
  • 解決方案的溝通,目標結果 > 現況 > 做法 > 資源分配 > 時程

Retrospective meeting 很重要!

流程改變不會一蹴可幾,要有耐心,讓子彈飛一會兒(這是我個人也很愛的一個小心法)。進步來自於紮實的自省與改善執行,磨合過程中一定會遇到衝突,但只要對事不對人,就可以專注在問題解決上,「PM 被打臉是信任的表現」,愛之深,才會責之切。

採用敏捷前,要先釐清「要解決什麼問題?」,如此才能從瓶頸下手,精確解決問題,方法都是工具,不要把手段(導入流程)當成目的,並關注團隊的回饋進行調整,記得隨時回頭看看自己是否與公司策略、產品策略同調。

士杰的敏捷書單分享:
  • Impact Mapping
  • 看板實戰 Kanban
  • 讓我們一起做決定?
  • Product Roadmaps 

葉力維 91APP 資深產品經理
我的 91APP 敏捷修羅道

91APP 提供 B2B2C 的解決方案,由於業務牽涉到線上線下的串聯,因此產品任務週期迭代快速,在敏捷的推廣上一直都不遺餘力,且從最高主管 top-down,調整全公司團隊思維,由上而下推廣敏捷流程。

葉力維說:「我其實不是敏捷專家,我是被敏捷專家。」身為 91APP 第一批導入敏捷流程的「白老鼠」,他要跟大家分享這些年「活下來」的心路歷程。
加不加班與敏捷無關,只跟所處的公司、產業競爭樣態以及每個人對於公司的投入程度有關 
- 葉力維
  • 敏捷不是跑百米賽跑,是馬拉松!by 91APP 敏捷教練
  • 跑敏捷不會從此幸福美滿,但是更可能完成目標
  • 敏捷是種心態,跑敏捷不等於變快,但是可以透過縮短開發迭代週期來加速產品交付
  • 由下而上的敏捷不容易成功,除了敏捷方法外,組織、產品架構、技術架構,甚至獎勵、升遷都應該有相對應的配套

Sprint 0 - 91APP 的困境與變革

91APP 在 2016 年經歷了高速的公司規模與業績成長,逐漸出現困境,包含:市場的需求太多太快、純電商遇到成長天花板。而在原本的 waterfall 專案流程,導致專案迭代緩慢,每個需求的變更都勞師動眾,產品端與研發端的諜對諜,讓時間在討價還價中流逝。

為了及早治療,91APP 找了一小群人組成「跨職能團隊」,維持團隊在同一個地點工作,並授權團隊單獨完成任務,找彼此有信任基礎的成員形成團隊,降低摩擦造成的成本或傷害,並想辦法透過外訓或小任務成就,凝聚團隊意識。

Sprint 1 一個敏捷各自解讀

敏捷的起手式,便是「讓團隊的工作透明」,但透明說來簡單,做起來很難。力維建議「看板是讓團隊工作透明化的最佳工具」,且看板要能動態隨工作流程變化,每張貼紙 (Job / User story) 都要明確定義 DoD (Definition of Done)


而 91APP 在起手式遇到的困境,則是:
  1. 人人有看書,解讀各不同
  2. 大家都想追求共識,但主管各下指導棋
  3. 沒有共識,就更容易有摩擦
  4. 團隊容易被各種鳥事擊破

Sprint 2 讓專業的來

91APP 為了展現自己的決心,於是聘請人資長周旺敦,旺哥有非常深厚的 RD 背景,對 RD 有一定的說服力,且所站位置有一定的高度和份量,因此對敏捷流程的導入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為「敏捷會失敗,通常是主管不夠敏捷」。
如果我們想不到其他更好的方法,那就先認真徹底地把敏捷玩過一遍
- 旺哥
聘請 Scrum Master (Aglie Coach),讓團隊分工更明確,步驟清楚。有敏捷專家在團隊的好處,是提供成員全面且一致的敏捷課程,並拉齊團隊的敏捷知識水平,讓大家在同一頁上,對方法有較相近的解讀,不再各自詮釋,浪費溝通成本。

Sprint 3 團隊重組

2017 年底,在第一個跨職能團隊 (CRM team) 展現出不錯的成效後,91APP 將 150 人的產品研發團隊重組為 8 條產品線以及 1 個維運團隊 (CRM、官網、APP、導流、金物流、大馬、ERP、OSM)。

在辦公室內,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白板,用看板方法來管理工作與討論工作,做 user story mapping,而白板更讓站立會議更加聚焦,同時讓進度、瓶頸一目了然,例如:在同一條路上有一堆貼紙,一定有問題!

工具上,導入微軟的敏捷管理工具 VSTS,協助團隊更快地管理 PBI,更方便地視覺化和量化管理。但不論工具或團隊組成規模,都須要推廣各團隊間敏捷知識的經驗傳承與分享,透過這些分享和幹譙,可以讓團隊成員截長補短,更試著正面思考,扶持前進。

Sprint 4 91APP 的 Aglie Way

  • Aglie 分支很多,重點不是 Scrum 而是 Aglie,從此沒有 Scrum master 只有 Aglie coach!
  • 產品才是本質,Aglie 只是方法,不要本末倒置
  • 不限定團隊採用何種方式運作
而人生永遠都有 deadline,不會因為敏捷就沒有,市場不等人,如果「手術成功但病人掛了」是沒有意義的。Deadline 迫使大家更具焦,可以搭配 MVP 一起服用。

敏捷團隊是自組織,但自組織不會天然成型,要怎麼判斷團隊是不是一個自組織呢?

心態
  1. 重視目標
  2. 願意互相協作、幫忙團隊
  3. 願意主動且心態正面的 feedback
技能
  1. 自我時間管理
  2. 能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覺知自己卡在某個狀態
  3. 有沒有辦法自我解決問題,以及發現自己是不是能解決問題
  4. 會不會 call help,call help 的時間點掌握(這點很重要!)

團隊成立初期的症頭,包括 Domain Know-how 不足、成員腦子裡的 DoD 都不同(不是寫完作業/程式/需求回饋就完成了,要是 user story 完成才算做完),而腦海中欠缺全貌也搞不清楚目標,這點可以透過 User story mapping 來克服,有必要時每個 Sprint 都可以複習一次。而初期團隊很容易欠缺團隊意識,有時候可以安排已上手的暗樁,或是找 Aglie Coach 來輔導。

Aglie Coach 的價值是,建立團隊的敏捷思維和能力,並引導團隊成為一個自組織。背地裡,推著團隊協助 PO (Project Owner),必要時,幫助團隊跟 PO 溝通,好的 Aglie Coach 必須手腕高超,有軟有硬,不過 Aglie Coach 在台灣是稀缺資源...很難 hire 到。

力維的推薦閱讀:

Sprint 5 現場的困境

  • 敏捷名詞的濫用,例如 RD 說:「這個 bug 存在已久,請 PO 說明解決這個 bug 有什麼價值?」但 bug 就是 bug,只有分嚴重程度哪有分什麼價值...
  • Refinement、Planning 傻傻分不清楚 - Refinement 是透過輪廓拿 feedback,Planning 是透過細節進行實作,而分不清楚的狀況是起因於對領域知識的不足。
  • Silo 穀倉效應 - 各產品線分工越明確,最後對防守範圍就會很謹慎,很容易在跨團隊的協作工作中,將非自身領域的 PBI 先擺後進。
  • 主管對敏捷的過度承諾,遲緩反應 - 對仍分屬各部門的團隊成員,以 waterfall 的標準審視 KPI。

Sprint N 主管們的敏捷


為了避免發生:「大家都很敏捷了,但是老闆一個決策就可以全部推翻。」這種慘劇...把這本書放到老闆桌上吧!然後把老闆關起來敏捷一下。

One PBI - 企業需要一份超越團隊 PBI 的 One PBI,各團隊的 PBI 都應以此為依據,此 PBI 論述的是企業目標與價值主張。
  • 老闆要為 One PBI 背書
  • 任何開發順序的衝突,皆已回到 One PBI 為依據
  • One PBI 可以改動,視企業面對當下的市場場景而定

10 個企業級團隊施行敏捷化失敗的原因(網路資料)

  1. 產品的願景不夠明確
  2. 混淆的商業指標
  3. 開發團隊持續受到干擾
  4. 團隊沒有 dedicated 
  5. 團隊沒有在同一地點工作
  6. 團隊太大
  7. 技術債太多
  8. 同時間做太多事
  9. 軟體的交付期太長
  10. 企業的其餘單位對我們在推行敏捷無感
如何在企業轉型終成為贏家?唯有持續不斷的學習 
- Ruddy 老師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ProductTank Taipei #12 - 大型組織的產品管理與協作

【2023 應用心理學與實務研討會】AI 都不 AI 了 - 由 AI 生成到 AI 思維-生成藝術的創意空間(李怡志)

【2023 應用心理學與實務研討會】AI 都不 AI 了 - 由 AI 生成到 AI 思維-ChatGPT 的解析與挑戰(陳縕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