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1

Gathering U & I 2011

UiGathering 2011 的年終 party 在中山北路二段的小巷子裡舉行,一口氣遇見許多常在各種場合碰面的朋友,溫暖的場地、搭調但不搶戲的背景音樂,以及不斷供應的調酒飲料,在在都舒緩了參與者的情緒。 事實上,這也是一次充滿紀念性的聚會-從明年開始,UiGathering 會以法人的角色出發,正式募集會員及進行工作小組理事的改選,從自發性的業餘聚會轉型為正式的非營利組織,持續在使用者經驗設計的領域深耕。 由於從研究所時便開始參加活動,一路看著工作小組在活動上投注著各種心力、克服困難將不可能的理想轉變為實踐的現實,看著將要更進一步成長茁壯的協會,真的十分替大家開心。UiGathering 一直都是各種相關專業人士的重要交流平台,相信與會者總能在這裡獲得許多啟發。今天的年終 party,也聽到許多前輩的寶貴經驗談,簡單記下今天聽到、想起的幾個議題: 1. UX 的設計想法不容易傳遞給資源持有者 2. 產品設計者對於產品生命週期的定義 3. 設計傳達在各部門間的斷裂 4. 從單一產品到服務設計的擴展 5. 如何更有效率地分享知識 6. 使用者經驗設計在跨領域的應用與整合 7. UX design 缺乏統一、被眾所認同的客觀價值 綜觀自己的工作經驗與大家分享的心得,確實在日常工作時,容易遭遇 UX 的設計想法或專業意見「不被理解、無法被認同或是遭遇強烈反彈」的經驗。這個現象,讓我聯想到今天 Lex 與 Ivan 分別提到的一些概念;整體來說,台灣目前在使用者經驗研究的認知與重視,較之於前幾年確實有明顯提昇(我想 Jobs 和 iPad 幫了很大的忙),而各公司在進行研發時,已逐步將原先技術至上的出發點轉換為以設計思考為原點、技術設計為基礎的產品設計,但當產品需要跨出原部門,甚至是原公司,或是延伸到 end user 身上時,如何完整傳遞 UX 概念,便成為後續需要努力的課題。 從「設計傳達」、「研究傳達」等研究或訓練裡可以知道,空有一個創新的想法並沒有用,必須要能完整、有效率地將該想法傳遞給下一棒研發人員,更進一步交接給行銷團隊等中間單位,最後透過 local sales 將產品的價值與設計意義傳達給最終的消費者/使用者。 對此,Ivan * 的說法和 Lex 的說法或許可以結合討論。Iv

關於【2011 UX Summit】專家論壇 I

2011 UX Summit 的專家論壇陣容浩大,在上午的兩位主講者 Drew Bamford 和唐絢之外,更有幾位亞洲地區的使用者經驗研究專家出席。 Panel Discussion: Drew Bamford – HTC 使用者經驗協理 唐絢 – Google 亞太區使用者經驗經理 Daniel Szuc – 前 Usability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 (UPA) 副主席, Apogee HK 首席顧問 黃峰 – UPA 中國共同創始人兼主席、唐碩諮詢首席諮詢師 饒培倫 – 北京清華大學工業工程學系教授 主持人王志仁先生先請幾位講者針對上午的 keynote speech 發表個人想法或任何補充。一開始 Daniel Szuc 對參與者拋出了幾個關於「文化 (culture)、領導力 (leadership)」的思考提問,期望參與者嘗試從企業本身的角度出發,思考影響、形塑「使用者經驗研究」整體環境的變因: Culture Do you work inside the culture? Who's responsibility to change the culture? Leadership What does user experience leadership mean? Who's responsibility to drive the UX design? 由於使用者經驗研究並非個人可獨立、不需多餘資源的進行,更需要公司組織文化的大力支持;進一步思考,在公司組織裡,又需要由「誰」來支持。整體使用者經驗研究的文化養成、資源管理與計畫發展方向,都需要有領導者來運籌帷幄、權衡大局,而此具備領導力的掌舵者,在公司裡又應該由誰來扮演? 初步想法,若公司有心支持使用者經驗研究,並將之發揚應用到產品研發,自然需從組織內部徹底重整文化架構。如同唐絢在 專題演講 裡所說,Google 並不會特別將 UX 的工作、觀念與其他部門分割,而是「每一個 team member 都需要具備 UX 的觀念與價值。」 而如何影響、重整公司內部組織文化,這需要更進一步討論到公司本身的規模大小,大公司有大公司的作法,小公司有小公司的途徑,不可能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條例可循

關於【2011 UX Summit】Google - 唐絢

唐絢 是 Google 在亞太區的使用者經驗經理,帶領團隊為 Google 的眾多專案策略進行多樣化的設計,以「理解使用者」與「亞洲市場文化」為主要的鑽研方向。此次接受 UiGathering 的邀請,在使用者高峰會與參與者分享 Google 在使用者導向上的著力點與發想方向。 唐絢 - Engineering Great Experience: How Google's focus on the user drives innovation 近一兩年來,Google 的產品之一的 Android OS 在行動科技發展上扮演了關鍵性角色,包括第一場專題演講的 HTC 藉由此平台的發展,走出自己的行動科技全球品牌。也因此,人們對 Google 的關注力相對提昇,每個人都想知道,Google 是如何發想出這些創新、千奇百怪卻又趣味性十足的革命產品,也更好奇,Google 是如何發現、決定自己的下一步。 在 UX 日益風行的現在,大家逐漸知道「user experience 很重要」,但卻不一定抱持著明確的目標往前進。演講開頭,唐絢便破題指出「用戶體驗 (UX) 」之於 Google 的「目的性 (needs)」:" User inspired Google - to meet their needs " 對 Google 而言,使用者的形象與定位,並非侷限在某個年齡層、文化、經濟背景的族群,Google 期望可以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ful"。唐絢用了兩張照片凸顯出「使用者定位」的重要性,第一張照片是一位白領階級女性坐在電腦前的樣子-這也是大眾對於「科技產品使用者」的一般印象;而第二張照片,則是一 位坐在印度街邊的老婦人 。 在「印度」這樣的社經文化背景下的「街邊老婦人」,幾乎不會是哪一個科技品牌的預設使用者形象,而唐絢所舉的這個例子,跳脫了既定的思考框架,展示出 Google 全球性發展的企業走向,也點出了產品開發、用戶體驗研究時可能的盲點。 針對「改善用戶體驗」的層面,唐絢舉用了 Google search 的例子:觀察人們如何尋找資訊?如何

關於【2011 UX Summit】HTC - Drew Bamford

Image
9/16 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 第一屆使用者經驗高峰會 ,是台灣第一次大型且跨區、跨國的 User experience 相關活動。與會人士近四百人,以台灣為主,包含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等地的各行各業的參與者,也第一次讓人體會到,原來在 UX 的小型社群(如 UiGathering、HPX、IxDA)之外,更有許多對使用者經驗研究有熱情、支持 UX 發展的的企業與人員。 早上的專題演講,請到了 HTC 在西雅圖設計中心的使用者經驗協理 Drew Bamford ,Drew 在 2006 年加入了 HTC 的設計團隊,至今產出兩大核心平台:HTC TouchFLO 3D (Windows Mobile 平台)、HTC Sense (橫跨 Windows Mobile、Android 及 Brew Mobile 平台)。此次的高峰會,便是以 HTC Sense 的創新為例,藉以闡述 HTC 如何由 ODM 的代工廠商,拔高發展成為全球性的消費品牌。 Drew Bamford - From ODM to Global Consumer Brand: How Experience Design is Transforming HTC Drew 首先講述了他認知中 ODM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 與 Global consumer brand 的差異,藉以導出 mobile revolution 的指尖革命。 他認為,ODM 廠商是 "resolving other people's problem, take others spec." 而全球消費性品牌,則可以 "define the problem"。「自我定義問題(並解決)」對設計者而言,當然較之「解決他人問題」更有挑戰性,也有更大的空間發揮創意。相對而言,品牌的成敗則取決於問題定義的精準度與和真實使用者體驗的相容狀況。由於品牌發想並非一蹴可幾,需要從上至下,將公的文化、產品方向甚至員工心態,從頭到尾進行徹底整合,也因此,Drew 說,HTC 的作法是 "Change not only the product but also company culture." 演講中,Drew 播

【UX 夏日聚】之我見

在 HPX 的網站上看到 Richard 分享的 UX 夏日聚活動,雖然是週五,但先報名再說。身為一個鄧老 fan,不能錯過任何一睹鄧老風采的機會;而議程中安排 Mumin 與 Jen 分享使用性經驗測試方法與測試結果,更是不可或缺的亮點。 近年來產品設計逐漸從基礎的功能性跳脫,設計者與消費者開始關注「好不好用、是否容易上手」等議題,使用者預期中給予產品的「蜜月期」越來越短,若是買來不合用,轉手便輕易讓出;若是 App 的產品設計,一經退貨,很可能就此與該使用者說掰掰。也因此,對於各類型產品的「使用性測試」相關討論日益增加,人人都希望設計、研發出「好用且被廣大消費者喜愛、接受」的經典產品。 在這樣的業界氛圍下, 台大智活中心 的創立,則期望創建出知識與經濟間的跨領域、跨產業橋樑。雖然「產學合作」行之有年,學界希望結合業界經驗,將醞釀出的理論導入實際場域中操作應用;而業界亦希望吸收學界嚴謹的治學態度,精練產品研發、設計的每一個環節。然而,此類型單一專案的進展速度,往往跟不上業界的科技浪潮與研發波動,如同鄧老今日所說:「學界一個案子是一年,但業界跑一個案子是 1Q。」數倍的時差鴻溝,導致產學合作的應用結果並不如預期中的廣泛、快速與暢通。 台大智活中心主任劉佩玲教授,在此次分享中展演了許多 INSIGHT(台大智活簡稱)目前已接手、完成的業界實例,而令人驚豔的是,每個案子的時程已由學界慣常的「年份」計數,縮短為「月份」甚至「週數」來計算。劉主任解釋到,目前 INSIGHT 分為 UX Lab, Open Lab 以及 Living Lab 三大運作區塊,分別執行使用性測試研究、跨領域平台整合與日常設計應用等,而 Living Lab 更致力於發展產學合作(「學」作為「產」的設計後盾)的商業模式與服務設計等資源整合工作。 鄧怡莘教授(獨一無二的鄧老)擔任 INSIGHT 的使用者經驗研究群主持人,短短二十分鐘左右的分享簡介,他再度勾起我對 UX / HCI 很純粹的熱情。不光是鄧老本身的學術魅力所致,台灣的 UX / HCI 社群裡,一直有許多人在業界、學界裡默默努力,但這些努力必須要被串接起來,才有可能形成一股宏大的潮流影響力,此時,政府機關的介入便相形重要。若是政府機關願意支援,學界便可以脫離某種程度的「空中樓閣」形象,進一步將使用性經驗研究/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