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雷達圖定位的人生

最近很久沒聽實體的演講,因為 COVID-19 太恐怖,社交活動不管我想不想,頻率都降到最低,不寫筆記就沒產出,除了寫 spec、email 之外,都懷疑自己的筆要鈍掉了,只是平日總開不了私人電腦寫上幾句,開了公司電腦便總在回信。

上個月倒是聽了一個線上分享,不過當時邊忙著做保養邊聽,且該場對談的受眾,判斷是初出社會的同學們,因此所獲不算多,也騰不出手紀錄什麼,就是第一次的線上社群活動很新鮮。

於是 2020 年,很多心力都投注在工作和家庭上了,深夜盥洗,邊想著與 members 和家人的對話,忽然想到一個自述句子【用雷達圖定位的人生】。

可能是 PM 強迫症?太習慣進行盤點,不論是能力、資源或行程,畢竟人生總是嫌時間太少,時間真不是像 X 溝一樣,擠擠就出來了,想要貪多一點,就是得把時間排成一榨再榨,優化再優化,務求將運用效率提升到最高,擠進最多完成事項。

我對待辦事項有個比喻:「主線任務 vs 支線任務」。

這比喻可運用到各領域,包含工作、家庭、社交、生活等等,放諸四海皆準。意思是說,人生總有務必要走的康莊大道,但時不時也會接到一些,不完成不會影響主線任務進行,但完成了可以獲得一些額外獎勵的「支線任務」。

舉例來說,軟體開發有一個目標是大版本準時發布,這就是主線任務;而支線任務是把該大版本的內部溝通文件做好,更容易佈達該版本更新內容。

所以「讓大版本準時發布」等於使用者可以拿到大版本,主線任務 checked。

同步「完成內部溝通文件製作」,讓協作部門如行銷、業務端,可以更容易了解、推廣或傳達新版本的功能、目的以及效益,則是支線任務 checked,既能錦上添花,讓整體運作更漂亮,但完全不影響主線任務進行(不管做不做,終端使用者都不會受影響)。

我常常在思考或是排序自己的主支線任務。

因為主支線任務並非是承接後就固定不變動,反而是常常隨著外在環境、策略、突發事件等等,隨時在互換或是增減。

同一個道理可以應用在家庭上,簡單比喻「教養小孩」是主線任務,「帶小孩跟長輩出去玩」是支線任務;但當時間到了父親節這種重要節日時,「帶小孩跟長輩出去玩」則可能變成該週的主線任務,「教養小孩」則反而變成了支線任務。

人生用這種 RPG 的概念,是不是很有趣?覺得自己每天都在打怪打王,甚至完成一個大任務,就覺得自己是「越級打怪」,打得痛得要死、累得要命,但過關後,登登登經驗值加倍爆棚,升級超快。

講到經驗值,就可以回到本文主軸的雷達圖。

因為人生就是個 RPG 遊戲,因此勢必有「技能點」這個概念。而人生是一個持續積累的過程,不可能從 A 點直接用跳躍式的來到 C 點,必須一步一步老實的從 A → B → C,所以技能點的累積,也是長期而持續積累的過程。

人格測驗很喜歡用雷達圖,有在做 interview 的人應該看過,HR 會給一份候選人分析圖,上面就有雷達圖,用以讓面試主管透過可視化數據,快速了解人選的「技能點」。

從有了雷達圖概念以後,我就三不五時在想自己的技能點,可能是台灣人的急點強迫症犯了,做一份 slide 會覺得自己累積了「視覺傳達」的技能;完成一次上台報告會覺得自己多了「presentation」的技能點。由點而面,想像自己的人生雷達圖,哪邊又多了一點,哪邊比較弱,可能需要加強一點。

算是盤點技巧的一種形而上的可視化操作。

同一個雷達圖基底,我也套用在家庭或個人生活上:「回媽媽家吃飯」會累積「女兒」的技能點;「跟公婆出去玩」會累積「媳婦」的技能點,「看一段文章」根據內容,會累積「XX 知識體系」的技能點。

蠻快樂的,覺得什麼都沒有白費,什麼都不是徒勞無功。

有一點倒是無法突破,就是「運動/心肺能力」的技能點累積甚慢...這個嚴重缺點可以透過
選三哲學】來醫治。選三哲學顧名思義就是 pick three - 每天人生中選三件最重要的事情來做,每天選,意即每日變動,每天輪流做;要選三個,兩個太少會不均衡。

現代人太忙碌,每個人都是超載的,Pick Three 我曾經認真執行了一陣子,每天從「事業、家庭、睡眠、運動、朋友」這五個元素中,選擇三個來投入,那陣子很明顯地開始取得平衡,快速降低我因為對自我期待過多但無法滿足導致的焦慮和憂鬱。

總體來說,用 RPG 的打怪人生角度,以技能點建立、盤點自己的雷達圖,透過選三強迫自己均衡發展,是自我積累且永遠不無聊的一個玩轉人生的方程式。

那今天寫了 blog,累積一點點寫作的技能點,日常時間安排選了工作、家庭,現在該選擇睡眠了。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ProductTank Taipei #12 - 大型組織的產品管理與協作

讀書筆記 - 李弘毅教授【生成式AI導論 2024】第1講:生成式AI是什麼?

【2023 應用心理學與實務研討會】AI 都不 AI 了 - 由 AI 生成到 AI 思維-AI 都不 AI 了,那人文與社會呢?(林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