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hering U & I 2011

UiGathering 2011 的年終 party 在中山北路二段的小巷子裡舉行,一口氣遇見許多常在各種場合碰面的朋友,溫暖的場地、搭調但不搶戲的背景音樂,以及不斷供應的調酒飲料,在在都舒緩了參與者的情緒。

事實上,這也是一次充滿紀念性的聚會-從明年開始,UiGathering 會以法人的角色出發,正式募集會員及進行工作小組理事的改選,從自發性的業餘聚會轉型為正式的非營利組織,持續在使用者經驗設計的領域深耕。

由於從研究所時便開始參加活動,一路看著工作小組在活動上投注著各種心力、克服困難將不可能的理想轉變為實踐的現實,看著將要更進一步成長茁壯的協會,真的十分替大家開心。UiGathering 一直都是各種相關專業人士的重要交流平台,相信與會者總能在這裡獲得許多啟發。今天的年終 party,也聽到許多前輩的寶貴經驗談,簡單記下今天聽到、想起的幾個議題:

1. UX 的設計想法不容易傳遞給資源持有者
2. 產品設計者對於產品生命週期的定義
3. 設計傳達在各部門間的斷裂
4. 從單一產品到服務設計的擴展
5. 如何更有效率地分享知識
6. 使用者經驗設計在跨領域的應用與整合
7. UX design 缺乏統一、被眾所認同的客觀價值

綜觀自己的工作經驗與大家分享的心得,確實在日常工作時,容易遭遇 UX 的設計想法或專業意見「不被理解、無法被認同或是遭遇強烈反彈」的經驗。這個現象,讓我聯想到今天 LexIvan 分別提到的一些概念;整體來說,台灣目前在使用者經驗研究的認知與重視,較之於前幾年確實有明顯提昇(我想 Jobs 和 iPad 幫了很大的忙),而各公司在進行研發時,已逐步將原先技術至上的出發點轉換為以設計思考為原點、技術設計為基礎的產品設計,但當產品需要跨出原部門,甚至是原公司,或是延伸到 end user 身上時,如何完整傳遞 UX 概念,便成為後續需要努力的課題。

從「設計傳達」、「研究傳達」等研究或訓練裡可以知道,空有一個創新的想法並沒有用,必須要能完整、有效率地將該想法傳遞給下一棒研發人員,更進一步交接給行銷團隊等中間單位,最後透過 local sales 將產品的價值與設計意義傳達給最終的消費者/使用者。

對此,Ivan* 的說法和 Lex 的說法或許可以結合討論。Ivan 目前正努力將研發部門的設計結晶,透過系統性的組織與情境化的說明傳遞給後續行銷、業務部門,讓產品更能發揮其所具備的設計價值,除避免設計傳達在各部門間產生斷裂外,更透過「理解產品」的行銷人員包裝,將設計價值推薦、傳遞給終端消費者。

* Ivan 對本文提供了己身的方向敘述補充,詳見文末

Lex 則提及,目前「服務業」裡,真正具備研發能力、真正在進行研發,進而改善終端服務品質的單位,事實上很少;更有意思的是,在產品設計的每一個環節中,所有的人員其實既是設計者,也是消費者。舉個例子來說,software designer 的客人,是出資者(老闆),也是研發人員(RD),這兩種人,一個需要憑藉產品設計的成果來決定後續投入資源與評估產出價值;而研發人員,則需要接收 designer 的概念,進而將設計化為具體的產品。這兩種接收者,同時都是接受 designer 服務的顧客,若在設計傳達上可以達到良好的溝通體驗,則更可以完整達到一以貫之的「服務設計**」。

然而,消費者真正所接觸到的部份,既不是研發,也不是設計,而是最終薈萃出來的經驗感知-換言之,所有的產品設計,最終都是在銷售一個「體驗」;「體驗」則又非單一事件,往往對於消費者而言,是一個長久延續的認知經驗。Ivan 在談話中也提到了 maintenance 的重要性,這牽涉到「產品設計者對於產品生命週期的定義」;舉例來說,若消費者購買了一台平板電腦,但該公司在銷售之後,既不負責產品的升級,也不負責後續使用者經驗的提昇,僅僅做到最低限度的技術支援,則該產品帶給使用者的,就不是一個「好的」服務體驗。

** 關於「服務設計」,請參考 Lex 的 What is Service Design? 

這一年來參與了各種大大小小的活動,每一次都有許多收穫和心得,平時會根據 Facebook 上各位前輩陸續分享的著作或相關連結來增廣見聞,但偶爾一忙碌起來,沒空看 Facebook,便感覺會錯過許多精彩的知識。對於知識的存留,UiGathering 有 Facebook 社群與 Google Group,但似乎仍缺乏一個更有保值功能的知識平台,往往每次的講者投影片分享,都會隨著時間被淹沒在 Facebook 落落長的 "Wall" 裡。有位常參加活動的朋友,每次遠從台中上台北,偶爾錯過活動,常託人錄音來跟上進度,非常努力,也十分辛苦。來年,或許這正是新創社群需要思考的一個議題。

在討論中,另一個 UX 人常遇到的困境,不啻為「設計、建議價值的認定」。UX design 雖然不是架空於個人主觀經驗的知識上,總歸來說,仍舊缺乏統一、被眾所認同的客觀價值;如同 Ellis 所說的:「 UX 是一種感受,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新的科技藝術,就像人人可學畫一樣的畫畫技巧,但畫出來都不一樣。就算是『科技』藝術,還是無法利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去 copy 成功的產品,因此,UX 設計的重點是找出自己獨特的調性,並讓別人接受。最終傳遞出設計者本身的生活態度與設計理念,若被消費者接受,則進而形成所謂的『品牌忠誠度』。」

當 UX 人在研發流程中,希望對上(主管)或下(接棒的 RD 或者後端行銷)表達專業意見時,很容易遇到「我憑甚麼要相信你?」的質疑。在當前的台灣社會,連設計都難以計價***,若設計建議與 "time to market" 或成本支出相衝突時,designer / researcher 便很難在產品設計上有所堅持;對此現象,我想只有如同 Ivan 和 Lex 的想法-持續將「設計思考」、「UCD design」等概念與研發流程、商業模式完整結合,從組織意識的根本層面撼動既有價值觀,「讓別人接受」所提出的建議,才更有助於提昇 UX 的主導角色與在產品設計中所扮演的重要性。

*** 見 comments 延伸

最後,延伸到應用層面來說,UX 本身即為跨領域的應用,但目前在台灣大多被 Design 的標籤所佔據。事實上,UX 一直都不只在單一的設計領域綻放,從 HCI 的角度來看,居家照護、科技產品設計、服裝設計(科技互動衣)、人機間所使用的溝通語言與互動情境、到 smart home 等環境尖端科技的發展,在在都藏著 UX 的影子。我很喜歡 Google UE director 唐絢所說的話:Focus on user and all will follow. 當人們從根本的生活體驗中開始關注所遭遇的使用經驗時,大小環節都成了設計亮點,而不僅只跟從雲端之上的設計者起舞。而發現、體會更多創新途徑的不二法門,自然也是「從根本的態度與生活中的習練開始,才能養成經得起使用者考驗的產品設計」。



Ivan 對自己目前方向的說明很精闢,未免有所闕漏,直接整理如下:

有關於我目前正在做的事做一點小小的更正,其實我是在產品開發的最前端,在 PLM 訂制硬體規格前/後,想辦法幫產品找出賣點,讓 Region PM 能進一步對產品本身有所了解,之後能對 Operator(也就是 Client)進行銷售。Production 本身的形式是一個簡報檔,但如何讓看的人馬上就能理解產品賣點,或是對當中的使用情境能產生共鳴,就是 design communication 的事了!而 UX 在當中的價值就是在整個資訊的 deliver 過程中,把產品的 feature 完完整整的呈現,讓客戶能夠輕易的產生共鳴,有一種:Wow!我的生活當中原來可以這樣的便利。某種程度來說,消費者或客戶的期待並不具體也不真實,因為你問他的問題,通常答案是基於想像,但你把整個 scenario 演出來了,他就能馬上 feedback 你。

Comments

  1. ",連設計都難以計價," - 越是無形的東西才是越有價值的 !! Ellis Wang

    ReplyDelete
  2. 我也覺得越是無形的東西才越有價值,但是很多無形的珍寶往往因為「難以計價」而被打壓(至少目前我有狠狠地看過…)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ProductTank Taipei #12 - 大型組織的產品管理與協作

讀書筆記 - 李弘毅教授【生成式AI導論 2024】第1講:生成式AI是什麼?

【2023 應用心理學與實務研討會】AI 都不 AI 了 - 由 AI 生成到 AI 思維-AI 都不 AI 了,那人文與社會呢?(林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