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20

用雷達圖定位的人生

最近很久沒聽實體的演講,因為 COVID-19 太恐怖,社交活動不管我想不想,頻率都降到最低,不寫筆記就沒產出,除了寫 spec、email 之外,都懷疑自己的筆要鈍掉了,只是平日總開不了私人電腦寫上幾句,開了公司電腦便總在回信。 上個月倒是聽了一個線上分享,不過當時邊忙著做保養邊聽,且該場對談的受眾,判斷是初出社會的同學們,因此所獲不算多,也騰不出手紀錄什麼,就是第一次的線上社群活動很新鮮。 於是 2020 年,很多心力都投注在工作和家庭上了,深夜盥洗,邊想著與 members 和家人的對話,忽然想到一個自述句子【用雷達圖定位的人生】。 可能是 PM 強迫症?太習慣進行盤點,不論是能力、資源或行程,畢竟人生總是嫌時間太少,時間真不是像 X 溝一樣,擠擠就出來了,想要貪多一點,就是得把時間排成一榨再榨,優化再優化,務求將運用效率提升到最高,擠進最多完成事項。 我對待辦事項有個比喻:「主線任務 vs 支線任務」。 這比喻可運用到各領域,包含工作、家庭、社交、生活等等,放諸四海皆準。意思是說,人生總有務必要走的康莊大道,但時不時也會接到一些,不完成不會影響主線任務進行,但完成了可以獲得一些額外獎勵的「支線任務」。 舉例來說,軟體開發有一個目標是大版本準時發布,這就是主線任務;而支線任務是把該大版本的內部溝通文件做好,更容易佈達該版本更新內容。 所以「讓大版本準時發布」等於使用者可以拿到大版本,主線任務 checked。 同步「完成內部溝通文件製作」,讓協作部門如行銷、業務端,可以更容易了解、推廣或傳達新版本的功能、目的以及效益,則是支線任務 checked,既能錦上添花,讓整體運作更漂亮,但完全不影響主線任務進行(不管做不做,終端使用者都不會受影響)。 我常常在思考或是排序自己的主支線任務。 因為主支線任務並非是承接後就固定不變動,反而是常常隨著外在環境、策略、突發事件等等,隨時在互換或是增減。 同一個道理可以應用在家庭上,簡單比喻「教養小孩」是主線任務,「帶小孩跟長輩出去玩」是支線任務;但當時間到了父親節這種重要節日時,「帶小孩跟長輩出去玩」則可能變成該週的主線任務,「教養小孩」則反而變成了支線任務。 人生用這種 RPG 的概念,是不是很有趣?覺得自己每天都在打怪打王,甚至完成一個大任務,就覺得自己是「越級打怪」,打得痛得要死、累得要命,但過關後,登登登經驗值加倍爆棚

【台北 feat.矽谷之夜】社群 x 群眾募資的趨勢與挑戰

Image
Jill 上週分享了 這個演講 ,是 1/16 才公布的今天 1/20 的活動,短短四天竟然聚集了滿滿的參與者。Rosa 很亮眼友善,Techstars 創建社群的目的,是為了協助台灣的 Startup 社群對接世界,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報名,於是闖進了群募和創投的世界。 從忠孝新生站穿過光華商場前的小吃街鑽出來,找到八德路 104 號 MaiCoin 的第一印象是「也太美的辦公室」,參加社群的樂趣之一,就是參觀各種精彩的辦公室,目前為止的 PicCollage、Mozilla 也都讓人印象深刻。 不夠熟悉的主題,比較少參與的熱絡的 Networking,今天這場 community event,可以獲得什麼呢? 首先上台的是 MaiCoin 的 Techstars ED executive director - Ping, MaiCoin 成立於 2016 年,原來我們所在的不只是兩層的辦公室,而是整棟的 MaiCoin HQ。Ping 的現行工作便是與 Rosa 合作,開始 Techstars 的推廣和運營,Techstars 的網絡遍佈全世界,目標建立 community program, innovation partnerships, accelerator programs 等,協助台灣的 Startup 社群建立專業網絡。 不要害怕進入這種場合,台灣是我們的主場,我們要走出去打國際戰。 Rosa 仿佛發現部分的參與者跟我一樣,不太熟悉這個節奏,在 opening 總結時接過麥克風說了這段話。 群眾募資的趨勢與挑戰 Kristine Chuang - Senior Integrated Marketing Manager of Indiegogo Kristine 用一張 GIF 來表示 Indiegogo,那是關於資金、資源與專業人士的流動與產出。短短二十分鐘的開場,從 Ping、Rosa 和 Kristine 的對話型態,已經可以慢慢形塑出 Startup 社群的一個形象(凱爾我今年一定會去創業小聚朝聖的)。 「AFK 2019 不想上班日 Away From Keyboard」是 Kristine 去年的一個快速建立但成果驚人的專案,籌集超過 10,000 美元的資金,近 500 人的參

HPX Campus 78 – 聊聊 AI UX Design / 陳翰申

Image
聊聊 AI UX Design 主講:陳翰申(AI UX Designer) 開會開到天荒地老,會議記錄用最高速寫完,咬牙在幾乎最後時限內跳上 Uber,在 2020 年的開始,在各種起始終結的一月份,怎麼能錯過這麼有趣的題目,經歷這麼堅強的講者?還有這麼可愛的 Max 老師!(好吧看到那堆徽章真的有心動,但只能心動...) HPX Campus 經典的交朋友時間,今天我認識了 PIXNET 的 Jeff 和 Pilotfish Wei Yo,默默了解了為什麼我的 PIXNET 的第一層發文 button 不見了的原因...(即使知道還是很難過,user 想舉手表達 pain point 啦~) 言歸正傳,講師翰申登場,講起了「AI UX」這個名詞的起源,畫面上出現一張「瞎子摸象」的浮世繪,翰申想表達的是,AI UX 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領域,各公司也正在形塑自己的認知以及發展、積累相關的專業知識,甚至 Google 都已經成立專門的 AI UX team。 翰申走過了 IBM、Google、Microsoft 等國際級大公司,接著將走進 Adobe,結合 AI + ML 的領域專業,接著將走進 AI/ML principle designer 的角色,而 Human-Centered Machine Learning (People-Centered Machine Learning)會是今晚分享的重點。 我們都會越來越老,而你們正要開始,台灣是一個很棒的環境,你們都會成為一個非常 impactful 的 designer。 翰申對講給學生聽戰戰兢兢,因為講給學生聽,需要百分之百正確,這也是 HPX Campus 希望走進校園,培育種子的初衷。 「所有事情都是有跡可循的。」   Can Machine Think? - Alan Turing (1950) Man-Computer Symbiosis (J. C. R. Licklider) 1) to let computers facilitate FORMULATIVE THINKING as they now facilitate the solution of formulated problems. 「Designer 要不斷延伸自己的職能,全能之外要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