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應用心理學與實務研討會】AI 都不 AI 了 - 由 AI 生成到 AI 思維-AI 都不 AI 了,那人文與社會呢?(林文源)
AI 都不 AI 了,那人文與社會呢?(林文源-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Inter-promptivity 與 AI 互動的過程,當生成式內容(AIGC)的發展趨勢下,如何探索新 AI 時代與其共存的人文社會定位與思維? 「互為主體」是形成社會的基礎,STS 主旨在思考人與物之間的關係,那衍伸人的共存(inter-subjectivity)到與 AI 共存,則是朝向 AI 與人文社會相互提示的 inter-promptivity。 Inter-promptivity:來自(資本化)AI 的七個提示(人文與社會、以及人社研究領域) 科技-社會想像力 誰的 AI 協作 公共性 基礎設施 生態圈 週期 STS 觀點 :物做為行動者(non-human actor),從沉默之物,到 AI 生成介入 科技-社會想像力 (techno-social imaginaries) :一種由科技與社會實作進展所支持與達成的社會生活形式與社會秩序的共享理解所形成的概念凝聚,受到集體信奉、制度性穩定、公共展演視野中的可欲未來。 夢想地景 (dream-scape) :多重社會存在與各種權力介入的可能性與想像競逐與併陳 (Jasanoff & Kim, 2015) 相較於資本化的 AI,人文社會的 AI?AI 為誰落地? HSS in AI: AI 造成公共性危機 HSS of AI: 以公共性理念批判分析 HSS by AI: 以 AI 拓展公共性 HSS for AI: 人社理念做為 AI 核心(scope 最大) 誰的 AI? AI 的出現在各個領域出現很多建置場景,產生很多流程,包含法規環境、教育訓練、資源配置等,但我們是資本化思維、工具性思維或批判性思維?或是,湧現 (emergent properties) 其他方向? AI 不斷在促使人類探索新的方向。 關鍵提問: 誰的問題 誰的資料 誰的演算法 誰的詮釋與應用 而這些提問之後,人文社會要從什麼角度參與協作? 誰的數據? 數據化現實 vs. 非數據 (non-):無法進入生產、觀測、資料收集過程者 訓練資料 vs. 後 (Meta-) 數據:數據格式、標註與訓練過程引發的互動式後果 資料應用 vs. 底層 (infra-) 數據:仰賴資料的基礎設施中介的新社會現實 大 vs. 厚 (thick) 數據:數據解釋 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