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SION 2016 跨界創新國際論壇 Day 2 - Why Garmin? 運用核心技術,跨領域創新(Garmin / 洪崇浩 亞洲區 UX 總監)

Why Garmin?運用核心技術,跨領域創新

Garmin / 洪崇浩 亞洲區 UX 總監


「"Why Garmin?" 是個簡單的問句,但卻是環繞我們公司的核心價值。」洪崇浩一上台,便解釋了訂定本日分享題目的動機。

Garmin 讓大家耳熟能詳的產品是車用導航,但卻是從機上導航起家。目前全美幾乎七成以上的飛機,是使用 Garmin 的導航。從 1980 年代的機上導航開始,Garmin 逐漸發展出更多的產品線,到了 2016 年的現在,有五大主要產品線,也顯示了 Garmin 從 niche market 走到 consumer market 的軌跡。:


  • Aviation 機上導航 - Airplanes, Holicopters, Sport Aircratt
  • Marine 航海導航 - Boating, Sailing, Fishing
  • Outdoor 個人戶外導航 - Hunting, Hiking/Camping, Dog Traning, Golfing
  • Auto 車用導航 - Cars, Motorcycles, Trucks, Caravan/RVs
  • Fitness 健身裝置 - Wellness, Swimming, Running, Cycling, Multi-Support


Technology change x Meaning change


事實上,Garmin 從航空航海的專業導航轉換到一般消費者市場的關鍵點,與美國政府開放 GPS 定位資訊給民間使用息息相關。過去的 GPS 僅供軍用,開放後的 GPS 資訊,從民用導航到娛樂,被廣泛使用,例如最近風風火火的 Pokemon Go(infotainment)。

過去十年間,GPS 資訊開放帶動了民用導航(PND - Personal navigation device)的發展,而近年的行動裝置的發展,卻正逐步蠶食民用導航機的市場。因此,Garmin 轉移車用導航系統的研發資源到「車用多媒體」的研發上,同時,善用定位導航系統的技術優勢,切入市佔率仍逐年上昇的 wearable device 上。

透過 "Why Garmin?" 的問句,不斷重新檢視自己的核心價值,透過自我挑戰,反思開發產品的目的、動機,不斷修正、尋找、穩固自己在市場上的立基點。

洪崇浩說,Garmin 內部非常歡迎所有員工對產品提出建議或創意,他以穿戴式裝置的研發為例,早期 Garmin 內部並沒有投入穿戴式裝置的研發,這一切的源自 Outdoor 產品研發挫折的「轉彎」。關鍵的創意發想人,不是設計主管,不是決策高層,而是 Garmin 美國總部的一位熱愛跑步的工程師。Garmin 的第一支 running watch 應運而生,那位工程師同時也成為 wearable device 研發部門的 leader。

在鼓勵創新與建議的開放風氣下,UX team 的角色,則是試著把使用者需求「具象化」,並增加具備差異性的創新設計。

Garmin 也曾在從航空到航海的跨界中差點失敗,主因是忽略了飛行員/航海員兩者之間迥異的知識背景與使用環境(海中導航夜間使用環境相較飛行員缺乏光線,使用性差距極大)。 這個教訓讓 Garmin 深刻體會「先了解使用者再進行產品設計」的重要性。

「快速迭代」的工作模型在 Garmin 是行不通的,因為機上導航、航海導航、車用導航等,相較于導航 App,是難以更新的裝置。因此,Garmin 在每一次更新都非常謹慎。

車載系統的 Information system 涵蓋了四個部分:


  1. 車輛訊號整合 Vehicle info integration
  2. 手機連線運用 Connectivity
  3. 人機界面 HMI
  4. 內建功能 Embedded function


車用導航的市場,其實競爭激烈,在亞洲市場,日產車非常普及,而研發時,日本車廠多半會就近尋找有親近關係的車上機廠商作為合作夥伴。Garmin 為了要切入亞洲車機市場,不斷重複問自己「在亞洲的車用消費市場,Why Garmin?」

經過研究之後,洪崇浩與 team member 發現,在亞洲的車機市場,事實上是一個「介面設計未開發的市場」,在互動界面上竟未針對駕駛情境做優化。事實上,在駕駛中進行輸入操作,是高風險的作業,需要特別設計(最好避免此操作行為),而同車乘客的「後座需求」,更常因為成本考量,甚至在削價競爭中被犧牲。

透過對亞洲車機市場的研究,Garmin 找到自己的切入點 - 成熟的導航技術。從導航技術上進行 1+1 大於 2 的創新設計,Garmin 做了以下事情:


  • HMI 功能群組化 / 強化功能間的切換操作
  • HMI 將現有手機上的互動設計,應用到車機領域(Cubic UI/Cube UI)
  • Connectivity 傳送手機地圖點至車機,節省在車機上操作的流程
  • Connectivity 透過 App,將手機化身為「後座遙控器」

OEM 的商用策略,有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市場」。在 OEM 的市場上,品牌能帶來的加分空間有限,必須要從產品出發,讓客戶一眼就看出產品與其他競爭者的創新差異。而 Garmin 以有別於市場的創新設計,找出 Human values(Usability, desirability)、Business(Viability)、Technology(feasibility)的交集,增加了自己在 OEM 市場上的能見度。

洪崇浩想要借由 Garmin 創新的方式提醒大家,並不一定要「從無到有」,有時候只要在既有產品上做出改善與創新,滿足使用者需求缺少的那一塊拼圖,就能做出顯著差異性。

科學化的跑步訓練


透過 Garmin watch 可以偵測到多樣化,遠多於市場基礎的運動數據(如:步頻、觸地時間、心率、步幅、觸地時間平衡、恢復時間、訓練成效、垂直振幅等),尋找專家訂定出「科學化訓練」的菜單。

但設計完成後,Garmin UX 觀察使用者實際的訓練狀況卻發現一些使用性問題,例如:在跑步中難以執行訓練菜單、無法在跑步中隨意抬手瀏覽監控數據,甚至,這些專業的數據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根本看不懂,仍然需要專業的教練來解讀。

為了優化科學化訓練功能,Garmin 進一步讓使用者可以在網頁上自訂訓練菜單,再傳送到手錶內使用。並且,在跑步中,若數據異常,則會震動提醒,有如一個隨身教練。這就是「Tracker to Coach」,從 0 到 1 的創新意義轉變。

成功推出手錶的訓練功能後,Garmin 希望替 Garmin 使用者提供更多加值服務,包含專業教練指導的訓練平台、新人訓練營、量身定製的訓練菜單、訓練數據檢視等。這些貼心的加值服務幫 Garmin 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專業運動員,擴展了市場的獨佔率。

跨功能小組 UX, ID, Innovation (function unit) 的組織,同時讓 Garmin UX 可以更靈活運用公司的多樣專業與平台,提出跨領域創新。例如,Smart notifictaion 原是手錶內的常見功能,而 Garmin UX 將這個功能移植到車機上,就創造出了「不一樣」的價值,顯著提升市場能見度。

最後,洪崇浩跟大家分享 Garmin 的座右銘 - Beat yesterday 贏過昨天的自己,期許自己和大家,都可以超越昨天,每一天的「不一定從零開始」的創新,都能展現更好的自己。

Q&A


車聯網對 Garmin 來說仍是一個有局限性的領域,因為 Garmin 無法完全取得車子本身數據,且根據在美國市場與車廠的接觸可知,各車廠都有自己的偏好,不容易馬上滿足。因此,目前 Garmin 的主要研發應用仍然專注在可掌握的資訊與功能上。

延伸車聯網議題,有人問,若未來 Garmin 可取得車用 canbus 數據,是否有打算投入車聯網的市場競爭?對此,洪崇浩回答:「要看市場。」意思是,各家 OEM 廠商提供的數據、需求的數據,甚至對「車聯網」領域的訴求都不同,Garmin 不會貿然投入新的領域,而會找到獨特的立足點,以穩固的腳步謹慎前進。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2023 應用心理學與實務研討會】AI 都不 AI 了 - 由 AI 生成到 AI 思維-生成藝術的創意空間(李怡志)

ProductTank Taipei #12 - 大型組織的產品管理與協作

【2023 應用心理學與實務研討會】AI 都不 AI 了 - 由 AI 生成到 AI 思維-ChatGPT 的解析與挑戰(陳縕儂)